故事創作讓人生更精彩—張海鷹
2017-11-13 08:19:29 作者:見內容 來源: 瀏覽次數: 評論 0 條
張海鷹
我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參加工作的。參加工作前,我喜歡看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故事會》和百花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小說月報》;參加工作后,除了教了兩三年書外,我一直從事
張海鷹
我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參加工作的。參加工作前,我喜歡看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故事會》和百花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小說月報》;參加工作后,除了教了兩三年書外,我一直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故事會》《小說月報》這類文學期刊很少再看,有關新聞專業的書籍倒是沒少看。新聞以事實說話必須真實,而故事是可以虛構的。做夢也沒有想到,寫了20多年新聞的我還能寫故事。
2010年11月,無棣縣“挖掘宣傳吳式芬,促進無棣大繁榮”文化宣傳指揮部成立后不久,我在不知情下被充實到指揮部下設的文學創作組創作吳式芬家族故事,并任副組長。我是搞新聞的,新聞寫作與故事創作是兩碼事。于是,我向有關領導談了自己的想法,電視臺編輯工作忙,自己又是外鄉人,對無棣文史知之甚少,無法承擔文學創作重任。領導答復我,電視臺的編輯工作不能丟下,故事的創作也不能耽誤。沒辦法,我只好趕鴨子上架,上午去指揮部創作組創作故事,下午回電視臺編輯《無棣新聞》!
開弓沒有回頭箭。很快,我將寫好的《吳重憙智贖京漢鐵路管理權》《吳葑與雞公山》等故事請創作組組長門福通審看。門組長看后笑道:“不愧是老記者,出手就是快!不過,寫的不像故事像新聞。”是啊,故事需要有情節、有沖突,不能平白直敘。于是,我靜下心來搜集資料。
吳氏家族雖為“明清山東仕宦六大家族”之一,被譽為“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但在民間幾乎沒留下什么軼事和傳說。為了創作出既詳實又生動的故事,我只能從龐雜的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篩選創作線索,再加上合理想象,進行藝術加工。史料記載,吳式芬“善鼓琴”。僅僅這3個字,卻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寫下一篇四千多字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吳公摔琴祭亡妻》,故事里植入大量歷代經典詩詞,并揉進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將吳式芬與其夫人劉氏的深厚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洋洋灑灑近萬言的《吳壇煮酒鄭板橋賦詩》則是我創作的又一篇得意之作,它是我僅憑鄭板橋寫給時任江蘇巡撫吳壇的一首五言詩而創,故事中巧妙地揉入無棣歷史人文,其中金絲小棗、醉棗、醉蝦、蝦醬、鹵蟹、鍋炮魚、大山燒雞等地方特產和名吃,成為吳壇和鄭板橋交往的媒介,也成了宣傳、推介無棣的“道具”。
“海豐吳氏”始祖吳士安祖籍安徽休寧璜源,明永樂二年舉家從河北遷安南門里來到無棣縣東南關村定居,從此子孫繁衍。為此,我寫出了《吳式芬家族故事集》的開篇之作——《“海豐吳氏”在無棣落戶生息》,完善了“海豐吳氏”的“來龍去脈”。“海豐吳氏”第十世孫吳自肅是吳氏家族“以文教興家、以科舉入仕”崛起第一人,其為官政績卓著、為學著作斐然,吳氏子孫紛紛以其為榜樣,刺股懸梁,奮發讀書,科舉取仕為官,家族興旺發達。于是,我創作了《“海豐吳氏”首名進士吳自肅》。
“藝苑鴻才、禁林碩望”的吳式芬是故事集里的“主角”,他半生為官一生求學,堪稱“海豐吳氏的文化宗師”,我僅寫了《“雙虞壺齋”的由來》《吳公抗英揚國威》《朱印“寒荒”棉衣暖民心》《吳公遺言勵子孫》等6個關于吳式芬的故事,而將創作故事的側重點放在“海豐吳氏的重心人物”吳紹詩、吳垣、吳壇父子三人及堪稱“海豐吳氏最后的輝煌”的吳重憙等人物身上,并創作了《無棣歷史上的“法學世家”》《“三掌節鉞”的吳家人》《吳紹詩典衣恤災民》《吳垣湖北賑災殉職》《吳壇智破淫婦殺夫案》《吳重憙創辦“中國紅十字會”》等21個關于他們的故事。在故事創作中,考慮到吳氏家族成員大都在外地為官,造福他鄉,但他們在家鄉無棣仗義疏財、積德行善的事兒卻鮮為人知。于是,我創作了《吳志德大義助鄉鄰》《“大善人”吳永孕》《吳自肅“出租”寶馬》《吳紹詩丁憂三載宅心仁厚揚美名》《吳重憙位高不忘母!贰秴轻九c希賢書院》等故事,彌補了這一缺憾。
經過近四個月的筆耕不輟,我一共創作吳式芬家族故事45篇、約10萬字。因各種原因,我忍痛割舍了6篇故事,最終收錄進《吳式芬家族故事集》一書里的故事為39篇、約8萬字。
2011年7月,40萬字、108篇的《吳式芬家族故事集》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反映無棣吳氏家族歷史文化的評書《紅頂清風》主播劉蘭芳在《吳式芬家族故事集》之《序言》里這樣寫到:“一人一故事,一城一傳奇。本書所集成的一百單八個故事,都是根據有關史實創作、編寫的,基本上做到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梢哉f,既是故事,也是歷史;既是寫照,也是傳奇。用這種通俗生動、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宣傳推介吳式芬和吳氏家族文化,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喜歡吳氏家族文化,可以達到小故事、大文章的宣傳效果。”
我不但能寫故事,還能編故事。
在創作吳式芬家族故事的同時,我還兼任《吳式芬家族故事集》副主編的工作。“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我和部分創作人員用了近兩個月時間,對108篇故事稿進行了3次審讀、修改、潤色、校對,最終完成定稿,付梓。說句實話,編審故事比創作故事還要辛苦。每篇故事都要逐字逐句地看,逐字逐句地改,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故事集定稿后,我又協助門福通同志數十次與印刷商通過QQ、電子郵件等方式就故事集的開本、封面、腰封、字體、版面、色彩、插圖,以及紙張材料、印刷、裝訂及工藝等各個環節的藝術設計進行溝通、協商,為故事集的高質量印刷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鑒于我在創作吳式芬家族故事和編審《吳式芬家族故事集》期間的突出表現,繼而擔任了于2013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的80回、53.3萬字的新編歷史評書《紅頂清風》的副主編。同時,我還為無棣吳氏家族文化電視劇《家風》(暫定名)劇本的創作提供了50余萬字的故事素材。
這以后,寫故事成了我業余生活的一部分,先后寫了《敢跟美國海軍陸戰隊抗衡的首任臺北知府王文棨》《李之儀與董九一段鮮為人知的戀情》《無棣歷史上唯一的壯元——普顏不花》《無棣張公祠背后的故事》《無棣籍一品大員楊巍的廉潔<遺囑>》《與戚繼光同心協力御倭寇的谷中虛》《吳紹詩父子嘔心瀝血纂修考釋<大清律例>》《“籮筐總督”張人駿》《袁世凱為吳重憙發“退休金”》《李山與郭沫若的書畫情誼》等名人故事、《紅旗插上無棣城》《不能忘卻的“劉鄭王慘案”》《刀幣嚇退日本兵》等抗戰故事、《豆子䴚:無棣的“水泊梁山”》《“打魚殺家”石橋堡》《“五銖”背后的“刀光劍影”》《“帝賜街”的由來》等民間故事,以及《“大山奶奶”送子記》《白鶴觀的由來》《山口井的由來》等神話故事。這其中,有數十篇故事先后被《無棣大眾》《魯北晚報》《渤海晨刊》《濱州日報》等報刊采用,并先后被收錄到《無棣文史》(第四輯)、《無棣人文故事精粹》、《無棣景點故事與美文》(第一、二輯)、《全景無棣故事集》和《車王古鎮》以及無棣縣小學生校園讀本《起步》等書。
今年春夏,我應文友之請,為《滄海桑田》(暫定名)撰寫故事,由此觸動了我的心愿。那就是,再過十年八年我離崗時,也寫一部關于自己的故事,就叫《鷹翔棣州》吧,鷹翔棣州,筆耕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