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id="wrfd6"><bdo id="wrfd6"><li id="wrfd6"></li></bdo></i>

        
        

        1. <i id="wrfd6"><sub id="wrfd6"></sub></i>

            1. <u id="wrfd6"><bdo id="wrfd6"></bdo></u>

              <i id="wrfd6"><bdo id="wrfd6"><li id="wrfd6"></li></bdo></i>

            2. 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冊 | 登錄 | 會員中心 | 退出 | 【免費發布信息】 | 服務電話:0543-5070686

              一顧茅廬—諸葛草廬游記——張海鷹

              2017-11-13 08:23:45 作者:見內容 來源: 瀏覽次數: 評論 0

              &nbsp;一顧茅廬&mdash;&mdash;諸葛草廬游記
              題記:
               一顧茅廬——諸葛草廬游記

              題記:

              “三顧茅廬”的故事婦孺皆知。孩提時的我就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崇拜不已,盼望有一天能親眼目睹他隱居求志的地方。30余年后,我終于踏上諸葛亮曾經結廬躬耕之地——諸葛草廬。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得以“三分天下”;如今,筆者“一顧茅廬”,得以實現兒時的愿望。

              諸葛草廬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的武侯祠,它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和軍事家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的故址,也是世人瞻仰和祭拜諸葛亮的地方。

                  在武侯祠入口處,導游熱情地自問自答:“為什么叫‘武侯祠’呢?”“那是因為做過蜀漢丞相的諸葛亮死后謚‘忠武侯’的緣故。”接著,她如數家珍,“據清康熙《龍崗志》記載,武侯祠始建于魏晉后期,經歷代的不斷修繕和增建,形成了今天占地200多畝、殿房150多間、楹聯70多副、碑刻300多塊的規模,是我國紀念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大家看,我們眼前這座武侯祠的布局風格是元明時期的,可木構建筑卻多是明清兩朝時重建或增建的。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臥龍。院內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肯定會讓親們流連忘返,不虛此行!”

                走進武侯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三門四柱、布滿雕飾的石坊——“千古人龍”,它是贊譽諸葛亮為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繞過石坊,是清道光年間所立的“三顧坊”。導游指著石坊上刻著的“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八個大字解釋說,這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石坊的北側有一臥龍潭,潭邊原有三棵古楸樹,相傳當年劉、關、張三顧茅廬時曾在此系馬。如今,潭邊尚存的那一棵古楸樹仍然枝繁葉茂。導游打趣地問我:“你猜一猜,1700多年前,這棵樹上拴的馬是誰的坐騎呢?”我想,那一定是劉備劉皇叔的馬。當年,諸葛亮一篇《隆中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計。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直抵古樸端莊的山門——武侯祠正門,門額石匾上“武侯祠”三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導游手指甬道上一石坊說,正面所書“三代遺才”是贊揚諸葛亮的才能、品德可與伊尹、呂尚、傅說等賢人相比;反面“韜略宗師”則是贊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與石坊相對應的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筑——由拜殿和大殿兩部分組成的大拜殿,其正門懸掛著清道光三年南陽知府廖文錦行書“隱居求志”匾額。大殿暖閣中有諸葛亮端坐的泥塑像,身披鶴氅,羽扇綸巾,展現了諸葛亮包藏萬機的風姿。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文人墨客、風流雅士所題的楹聯和匾額,可見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立品于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驚司馬;結廬在紫峰白水以側曲吟梁父千載風云起臥龍。”這副楹聯充分稱頌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

                繞過大拜殿拾階而上,即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翠柏叢中簇擁著一座八角攢尖式建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諸葛草廬。草廬為磚木結構,茅草蓋頂,回廊相通,古樸簡陋。廬內豎明成化十四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漢諸葛孔明舊廬”七個大字,廬內及門額上懸掛著郭沫若、于右任所書之匾額。草廬八角挑起,懸掛八只風鈴,以八卦陣勢別具風格。“身居一廬八面景”,導游介紹道,“臥龍崗古柏亭、野云庵、伴月臺、躬耕亭、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等景點在這里都可以看到。”果不出此言,坐廬中小憩,近可觀八面景致,遠可思千古佳話。

                來到位于中軸線末端、武侯祠的最高建筑——寧遠樓時,門柱上懸掛的一副名聯吸引了我:“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此聯膾炙人口,言簡意賅,在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同時,又強調了審時度勢的重要性,充溢著深刻而生動的正與反、寬與嚴、和與戰、文治與武功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因而,當年毛澤東極力推崇這副對聯,譽其為發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

                在武侯祠,我還饒有興致地游覽了“三顧堂”“關張殿”“臥龍道院”“讀書臺”等景點,其中,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書的前、后《出師表》碑刻最吸引游人的眼球。此碑刻由21塊石碑組成,刻工精良,鐵畫銀勾,風骨神秀,洋洋灑灑。

                南陽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目前保存的九處武侯祠之一。

              文友點評

              徐海霞:張海鷹是位高產作家,文章涉及各種文體,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堪稱篇篇經典。游記,作為眾多文體的一種,最為難寫,而海鷹先生的這篇游記卻讓人眼前一亮,讓讀者跟著他去了諸葛草廬一游,欲罷不能。諸葛亮是人們說不盡的話題,他是無數國人的偶像。人們欣賞他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更敬佩他的勤奮執著和清正廉潔。而作者的游記,卻讓人隨著景點匾額、楹聯等讓人了解了諸葛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作者用飽含感情的筆墨描述了諸葛如今,斯人遠去,舊物難尋,今天要想近距離接觸他,感受他的情懷和初心,就只有來憑吊這間草廬了。作者用深厚的文字描述出諸葛審時度勢的個性,充溢著深刻而生動的正與反、寬與嚴、和與戰、文治與武功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通過草廬,讓人對諸葛其人有更深的了解。我想,一個人無論走多遠,地位有多高,最終會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海鷹先生借助草廬——諸葛先生人生出發的初始之地,描述出他在此隱居多年,因而一定留存了他的靈魂。正是藏于草廬的銳氣和智慧,成就了他的偉業和名聲;正是隱于朝夕的行和情懷,成就了他的仁義和忠誠。在一場萬水千山的跋涉里,作者相信他的靈魂始終如皎潔的白月光,靜謐,從容,不熱烈,不張揚,就像這幽靜的草廬,以一種安然的姿態在歲月中沉淀,從容書寫著從久遠歷史走來的雨雪風霜。

              張海鷹還擅長以節氣為題撰寫散文,已在本報發表此類作品多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張永軍老師為此類文章寫了點評:

              張海鷹的文章,每以善于發見、機杼別出而見長。兼之學養厚重、史料豐贍,更增可讀性。作者由“二十四節氣”落筆,感念諸般,使人一致百思,不覺情動于衷而形于外,堪可稱道。德國美學家、接受美學的創立者姚思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沒有閱讀之前,也只是半成品”。竊以為,讀海鷹先生的文章,最在我們與作者的“互動”中,感受其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各以其情而自得,藉此促成自己之進益為上。荀子勸曰,君子學不可以已;孔子留蔡,弦歌未嘗一日輟。我們必當見賢思齊,而鑒之、勉之、行之。

                                                               ——《無棣大眾•副刊》2017年10月10日第 348 期

              [錯誤報告]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 驗證碼:
              投稿

              最新圖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薦

              聯盟廣告

              日本在线播放三级
                1. <i id="wrfd6"><bdo id="wrfd6"><li id="wrfd6"></li></bdo></i>

                  
                  

                  1. <i id="wrfd6"><sub id="wrfd6"></sub></i>

                      1. <u id="wrfd6"><bdo id="wrfd6"></bdo></u>

                        <i id="wrfd6"><bdo id="wrfd6"><li id="wrfd6"></li></b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