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邑人張方墀纂修的民國《無棣縣志》于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由山東商務印刷所鉛印,《山東方志匯要》認為該志:“是志資料翔實,為民國所修志中之佳本!睆埛杰,實乃修纂《無棣縣志》(民國版)第一人。
無棣邑人張方墀纂修的民國《無棣縣志》于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由山東商務印刷所鉛印,《山東方志匯要》認為該志:“是志資料翔實,為民國所修志中之佳本。”張方墀,實乃修纂《無棣縣志》(民國版)第一人。
張方墀(1850-1928),字丹忱,號秋陽,張自標(字樹堂,例監,例授“武信郎尉”,誥封“武略騎尉”,貤贈“昭武騎尉”)曾孫,原籍海豐縣馬山子鄉高井村(現為濱州北海經濟開發馬山子鎮高井村),后遷無棣縣碣石山鎮大山東村。清光緒十一年(1885)中文舉人,光緒乙酉鄉試一等第二名,大挑二等,授“撿選知縣”,例授“文林郎”,“鄉飲大賓”,《無棣縣志》(1994年版)有傳。
張方墀滿腹經綸,殫見洽聞,且一表人才,風度翩翩,初事教育,遍樹桃李,相繼以讀者,邇遐竟赴。廢科舉前,在無棣希賢書院(建于1777年,院址在舊城里西街北側,原名“海邑社學”)任教,教學態度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為無棣培養了諸多人才,“學子歡洽,書聲朗朗,人才云集,高足輩出”。清光緒三十年 (1904),知縣楊增輝(1904年任、1908年復任,進士,云南蒙自縣人)創辦無棣縣立高等小學堂(堂址在原希賢書院,后遷縣城東南關大覺寺東側),特聘張方墀出任首任堂長,并主講“讀經講經”、“格致”等課目,兼及歷史、訓詁,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無棣,史成古棣,人文啟夏商,紀春秋,治縣發隋唐,歷宋元明清,課漁鹽利棗糧。高厚甲齊燕,泱泱乎大風哉。無棣縣志自明孝武創修,至清康熙間始續修,時無棣先賢張克家留心文獻,抄錄舊本,歷時數年編就,成為無棣縣第一部系統性的志書。演至民國,計二百五十余年,其無棣地域地形多有變更、物質文化日進歲增,隨時空演化,續修志書的含量和質量均應有所擴容和提升。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冬至,張方墀有感于無棣縣志年久失修,與無棣縣立高等小學校(1912年,縣立高等小學堂改稱“高等小學校”)教習韓文華集錄了部分先賢文稿取名《無棣文征》后,決心續修無棣縣志。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經無棣縣公署批準,召集部分志同道合的文化界人士商議,決定成立專門機構,由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無棣縣知事侯蔭昌(1922-1923年在任,日本大學法學畢業,順天府大興縣人)主修,張方墀纂修,其他人分任協修、核對、采訪等職務。他們多渠道籌集經費,按分工廣泛征集資料,精心研究志稿,克服各種困難,酷暑揮汗,隆冬呵凍,幾經寒暑,于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冬完成初稿,又多方征求意見,進行修改,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夏付印。“民國《無棣縣志》由王炳南、張方墀等46人發起,縣知事侯蔭昌等200多人捐修,侯蔭昌及繼任熊仕昌(1924年任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無棣縣知事,副貢、法律學堂畢業,安徽鳳陽縣人)、孫瑋(1925年任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無棣縣長,優貢、法政學堂別科畢業,直隸青縣人)主修,張方墀纂修。自1923年春至翌年冬,歷時2年,1925年山東商務印刷所鉛印。”(《無棣縣志》1994年版)
民國《無棣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全書六冊,約三十萬字,分十五個專志:《疆域志》、《建置志》、《爵秩志》、《賦役志》、《學校志》、《兵防志》、《典禮志》、《選舉志》、《宦績志》各1卷,《人物志》4卷,《烈女志》2卷,《祥異志》、《風土志》各1卷,《藝文志》6卷,《叢志》1卷。卷首有無棣縣境全圖、新縣治(縣衙)平面圖、無棣八景圖及例言等。資料翔實、內容豐實,可補舊志之缺,可充國史之無。收人物之多,及文藝之術,足以彰顯古棣人文之泱泱大觀,被譽為民國紀年地方志書之翹楚。“民國十一年,無棣鄉賢、舉人張方墀先生勇挑重任,越兩寒暑而脫稿。全書含疆域、建置、爵秩、服役、學校、兵防、典禮、選舉、宦跡、人物、烈女、祥異、風士、藝文、叢志計6冊24卷,內容浩瀚,題例完備,綱目明晰,文言精粹,編纂規范,堪稱人文大關。”(《無棣區域文化通覽》·2012年版)
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十月,離無棣任居濟南的侯蔭昌應邀欣然作《續修無棣縣志序》:“昔太公之封于齊也,賜履步疆,北至于海,課漁鹽,利中國,富厚甲天下,泱泱乎大風哉。歷世以來,滄海日為桑田,拓地益豐,焦延壽氏所謂屏曹固國,富我商人,利得如邱者也。五方之民,牽負襁至,來茲相宅,漸以繁庶。則其建置教養,以及屯墾畜牧各大事,日舉而月就,星野風角,形勢永宜。城郭之興筑也,鄉社之位置也,山林之啟閉也,道路之通治也,黍稷長養而牛羊蕃孳也,庫序振興而人文輩出也,是皆前賢經營創制,后哲因沿充實,其功非一手一足之烈。其事有再變,至道之序,前者述而識之,后者征而治之。凡風俗方物,虞衡規約于政教之缺者,進而完美焉,物產之隳者,進而增植焉,工藝之窳者,進而課最焉,是稽鑒于往乘,而措施于近政者,固不重歟。無棣年來,潮沙填堙,益地且逾百里,土著游人之來受地而墾者相屬于道。過此數十年,將盡植西山之木,而蔚然增任村唐樹之盛。則海壖之蕃饒,更足以廣齊北之版圖,拓里乘之部居焉。余自民國壬戌歲來治縣事,邑紳張君秋陽、張君任夫等,以重修縣志來署商榷,邦人君子,亦僉贊同其議。夫無棣縣志書,自明孝武時創修,歷數百年,至清康熙間始續修之,今又二百五十余年矣,地形、物質、文化日進歲增,目存而耳食者,傳之久或積漸忘之,斯固宰是邑者所當黽勉組存者也。既設局肇始,余自愧祿薄不足以助厚資,幸邑之賢俊相籌畫,而竣其業。甲子縣志成,余適離任居濟南,邑人以余曩預是謀,問序于余,余惜聞政未久,不得竟其績,愛述志書為用如此,后之君子其致意焉。是為序。中華民國十三年十月侯蔭昌識。”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夏,民國《無棣縣志》付印后,張方墀回鄉暫居。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無棣縣縣長李凱鵬(1926年任,山西榆社縣人)請張方墀到縣公署做客,談書講經。數月后,又聘張方墀到無棣縣師范講習所(創建于1915年,所址在原希賢書院)擔任國文等課目。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回鄉,棲居碣石山之陰,辟地數畝,遍植樹木,又擬開辟菜園,因鑿井不成而廢。后,以讀書自娛,怡養頤和。對子侄輩,循循善誘,引為已任。循循勸導,力行不懈。溥化鄉里,篤厚和睦。勉少年要自強不息,咸獲桑梓敬仰贊譽,一生以儉樸好學為表率,治家本忠厚詩禮訓子孫,故將“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十字,定為后代繼世之序,載之譜書,承襲至今,蓋有緣也。
張方墀一生蘊藏策籍,批閱典冊,舌耕筆耘,著述頗富,編著有《易書周禮儀》、《春秋音注》、《周禮儀禮解注》、《六子通言》、《王渙洋五七言古體唐詩續選》、《姚姖傳五七言金體唐詩續選》、《宋·洪邁萬首絕句選補遺十二》《松陰之含詩文集》等,其《王氏殉難記》、《東牟先生傳》、《王澹泉先生傳》等載《無棣文征》。“文革”十年,張方墀生前所藏家珍、典籍史冊及著述手稿等蕩然無存,唯《無棣文佂》、《無棣縣志》尚完整無損,為新編史志提供資征,亦為后人研習無棣歷史文化提供了極為全面、寶貴的資料。“民國版《無棣縣志》被山東省博物館及山東省、山東省委黨校、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圖書館存。”(《濱州地區志·1979-2000》)